無包裝購物是不合時宜的幻想嗎?
「無包裝購物是不合時宜的幻想嗎?」
還記得無包裝商店在 2015 年初登場時,台灣掀起了一股環保的(微)風,北中南的店家一間接一間的開,2022 年時,討論熱度更是達到了巔峰。
但有趣的是,即使一間一間的開,即使熱度一直向上,但是類似的店家還是一間一間的收掉。
所以雖然比起2016年家務室成立時熱鬧了許多,但中途一直有夥伴下車。
原本以為這個情況在疫情過後會好轉,
結果沒有。
經歷足以翻天覆地的疫情之後,人們的消費習慣改變了,原本萌芽的戀情硬生生被掰彎(?)了。
隨著討論的熱度下降,很明顯的感覺到大家的經營都變得更困難,所以有更多的友好夥伴選擇暫停或休息。
消費者更仰賴網路,再加上電商平台百花齊放、花招百出,時不時祭出割喉戰,就是要搶下消費足跡;而備感威脅的實體通路也全力備戰,除了花式推銷傾巢而出,也建立自己的電商,以雄厚資本佈下天羅地網,讓消費者甘心深陷其中。
生活用品的零售終究是資本市場啊,像我們這樣的獨立/小眾品牌,可能最終都還是會被資本的洪流沖刷下去,這幾年我們深刻的學到了。
更重要的是,大家一樣會揮舞著「永續」的大旗,因為規模龐大,所以只要有些微的改變,就可以創造出可觀的數據和畫面,而對消費者來說,一樣有達到目的,但以更沒有摩擦力的方式就做到了。
難道,無包裝商店已經走到盡頭了嗎?
或許你也這麼想,或許你還沒這麼想,但對於前景依然感到悲觀。
現實看起來沒有什麼樂觀的條件,但有趣的是,同一時間我們看見,對於「永續」的討論熱度簡直像台股一樣,屢創新高。
這表示什麼?表示大家對於環境的變化越來越有感,對永續的關注也就越來越高,不管最終是如何理解,但越來越有意識是顯而易見的事實,只是沒有連結到「無痕消費」而已。
這很有趣,不是嗎?
我們都知道,不管如何設計替代方案,「無包裝」仍然是最直接減少日常消費垃圾的方式。
不僅減少環境的垃圾,也減少家裡的垃圾,更神奇的,減少你心裡的垃圾
所以這中間的落差在哪裡?我們持續在這裡思考著,也歡迎大家跟我們分享。